首页 > 科技 > 正文

从濒临灭绝到产业“名片” 瓢鸡重生记

2023-05-07 09:20:44来源:人民融媒体

00:46在云南无量山、哀牢山山区,生活着一种无尾椎骨、尾棕骨、尾羽、镰羽、尾脂腺的鸡,它看上去没尾巴,
00:46

在云南无量山、哀牢山山区,生活着一种无尾椎骨、尾棕骨、尾羽、镰羽、尾脂腺的鸡,它看上去没尾巴,尾部像喝水的瓢,当地人称之为“瓢鸡”。

早前,农户不明白瓢鸡形成的原因,只觉得没尾巴的鸡不吉利,小鸡孵出来后大多被扔进山,让其自生自灭。因此在当地,瓢鸡也有“鬼鸡”之称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瓢鸡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这导致瓢鸡数量越来越少,到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时,瓢鸡的原产地——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瓢鸡仅存栏201羽,濒临灭绝。

保种繁育、加大宣传、鼓励养殖……此后数年,镇沅县党委政府抢救式保护瓢鸡;扩大规模、科学养殖、延伸链条……待保护取得成效后,当地又将瓢鸡打造成舌尖上的致富产业。

截至目前,镇沅县瓢鸡存栏达8.95万羽。作为云南“六大名鸡”之一的它正“飞”上枝头,变身成产业振兴的“金凤凰”。

李凤鸣正在喂鸡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他决定养“不吉利”的鸡

天下瓢鸡出镇沅,镇沅瓢鸡出田坝。据考究,田坝乡是瓢鸡的发源地。

来到田坝乡瓦桥村41岁的彝族村民李凤鸣家门口,杂木林里瓢鸡成群,它们或飞到树干上嬉戏打闹,或在树林下寻觅虫子,或在鸡棚里撒欢叫食。

从2017年到现在,李凤鸣饲养瓢鸡已6年,目前存栏500余羽。

在那以前,李凤鸣知道瓢鸡,但没见过,只听村里的老人说见过,“总之很少,都说(瓢鸡)不吉利。”

他不知道的是,瓢鸡是由于某些遗传基因发生变异才形成了无尾的特异体型,和吉利不吉利无关。据镇沅县志记载:民国三十年,全县养鸡10万余只,其中有少量瓢鸡。

在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后,鉴于瓢鸡数量极少,2009年6月,原云南省农业厅将其纳入云南省级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。2010年1月15日,原农业部将其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,并列入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。在此前后,镇沅县党委政府重点推进瓢鸡的保种扩繁工作,并鼓励农户养殖瓢鸡。

在此背景下,听说瓢鸡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可与山鸡媲美,且售价比普通鸡每公斤贵十多块,李凤鸣动了心,决定试着饲养瓢鸡。

抓瓢鸡比赛现场,围观者不少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延伸链条 一举多得

李凤鸣第一次见到瓢鸡是在街上的市场,它高价买了几只和其他鸡一起林下散养。可孵出的小鸡是瓢鸡的概率很低,只有百分之二十多。百分之二十多里,成活率也不高,孵化出十只瓢鸡能成活七只左右,“普通鸡的成活率接近百分之百”。即便如此,他仍坚持养,见到市场上有卖瓢鸡的,他通通买回来。

至于养殖技术,李凤鸣边学边实践,还邀请专业饲养员到家里传授经验。2019年前后,在政府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的政策推动下,当地一家企业规模化繁育瓢鸡技术成熟,为降低风险,此后李凤鸣便从公司购买鸡苗,养足八九个月后出售。

他家的瓢鸡主要销往镇沅、景谷等地的餐厅,去年家里出栏瓢鸡1000余羽,毛收入10万余元,效益还不错。

在田坝乡,类似李凤鸣这样的瓢鸡养殖户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目前仅存栏500羽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46户,全乡瓢鸡存栏达6.7万余羽。

养殖户多了,小而散的问题随之出现。“有时一个订单一次性要几百只,我拿不出来,只能和其他养殖户凑单,有时好几天凑不起来,订单只能‘黄’。”李凤鸣说。

咋办?乡里一方面出台政策,持续鼓励农户饲养瓢鸡,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,整合资源建立瓢鸡加工厂,农户可以把瓢鸡售卖到加工厂,由加工厂统一屠宰、冷藏、包装后出售,既形成规模,又保证品质,还能形成品牌,更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。

问题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,“加工厂的屠宰费太高”“担心加工厂压价”……农户与加工厂的利益联结如何更紧密,让市场更良性,需要当地党委政府“精雕细琢”。

抓瓢鸡比赛现场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产业要做大做强 各个环节还得使力

4月30日,田坝乡集贸市场,一场瓢鸡美食厨王争霸赛正在火热进行。从中午11点半到下午4点,3组参赛选手先后登场,切、炒、翻、雕……精湛的刀工技艺让人眼花缭乱。一系列杂耍般的花样动作后,哈尼稀饭、霸王瓢鸡、秘境寻宝、碳烤瓢鸡等32道各式菜品一一呈现,让人馋涎欲滴。

瓢鸡美食厨王争霸赛是今年田坝乡第三届瓢鸡美食节的重头戏之一。除此之外,抓瓢鸡比赛、“瓢鸡王、瓢鸡后”评选、山歌对唱、瓢鸡宴、农特产品展销……美食节活动丰富多彩。

近年来,镇沅县差异化、个性化布局乡村旅游,将瓢鸡养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,通过举办瓢鸡美食节,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。

“这几天卖了100多只(瓢鸡)到乡里的餐馆。”李凤鸣笑着说。他还带着精心挑选的瓢鸡参加了“瓢鸡王、瓢鸡后”评选,怎奈“鸡外有鸡”,他家的瓢鸡连决赛都没进。最终,同村的刘显金家的3.1公斤瓢公鸡获“瓢鸡王”称号,另一村民家的2.5公斤瓢母鸡夺得“瓢鸡后”称号,分获奖励一万元。李凤鸣眼红,可只能感叹“技不如人”。

游客们更想目睹瓢鸡的与众不同,也想品尝一桌鲜美的瓢鸡宴。4月30日下午6点,在三弦、芦笙合奏的迎宾曲声中,50桌瓢鸡宴准时开宴,慕名而至的宾客入席就座,多道菜均田坝乡上的餐饮店烹饪。

将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融合是瓢鸡产业发展的其中一环,要将瓢鸡产业做大做强,扩大养殖规模、提升产品品质、打造品牌效益、推进链条延伸……各个环节都得使力。但无论从资金、人才、政策支持力度,镇沅县要突破的还有很多,这也正是当地努力的方向。

《云南“十四五”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》亦给出明确思路:支持龙头企业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茶花鸡、武定鸡、瓢鸡、腾冲雪鸡等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,培育符合市场需求、经济效益更好的配套系,增强产业竞争力。

无论如何,从濒临灭绝到成为产业“名片”,镇沅瓢鸡正“飞”上枝头,源源不断地“飞”入寻常百姓家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hnmd004